设计师收到运动员的反馈后,下一步就是把想法落到实处。 凭借各自的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团队投入到创作原型的细致工作中,他们称这种本能为“直觉阅读”。
AI 程序反馈的许多灵感点都有趣得超乎想象。 如果将这些灵感点转化为原型,鞋款将无法承受种种严酷考验,例如在闷热的墨尔本硬地球场上进行三小时网球比赛,或者在极考验体力的整场 NBA 比赛中驾驭全方位运动。 这看起来像一双篮球鞋吗?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对自己发问,如果不像,为什么不像? 相反,一个成功的原型隐隐显现着成为真正高性能产品的潜能,会让团队不禁自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 A.I.R. 的哪些见解有朝一日能帮助塑造未来的产品? 为了得到答案,团队利用 Nike 掌握的各种先进工具来创作原型,如沉浸式 3D 草图、运算设计、3D 打印和模拟,以及手工草图等传统方法。
以残奥会网球运动员蒂德·德·格鲁特为例。 蒂德需要让她的双足牢牢稳固于轮椅中,她所穿的鞋款不能让她在比赛中分心。 团队不能如传统意义上那般将 Air 用作足底缓震,但 Air 的表现形式仍需忠于她的设想。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设计的鞋子可以快速、方便地夹在轮椅中,使她稳固在位,类似于自行车运动鞋,同时在鞋面上使用 Air 来提供她所需的包覆性。 借助模拟等数字方法,设计师可以在打印出真正的原型之前,通过科学运算测试德·格鲁特鞋款的支撑力、包覆性和耐穿性。
“这个项目的一个亮点在于,让拥有不同想法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创作,将不同技能与技术层层相叠。”Chen 说道, “我们一直在互相学习。 以 Nike 特有的方式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创造新事物。”
Nike 出众的制造能力使团队能够快速生产实体组件,以便当面实时评估设计形态。 Nike 设施的全部能力会在此时展露无遗,无论是概念创作中心用于验证设计理论的快速 3D 打印机,还是可根据运动员建议塑造前所未见的 Air 缓震配置的 Nike Air MI 机器( 位于距离全球总部 1.61 公里的一栋大楼内)。
制造还会带给设计过程另一个好处:看到真实物体中的细微瑕疵,然后加以改进。
网球职业运动员郑钦文的概念灵感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Nike Air 以蟠龙的形态出现,提供支撑力和包覆性,龙鳞的设计则可带来经久耐穿的抓地力。
画面回到工作区,一位设计师举起钦文的样品,桌子上方的灯光让蜿蜒盘旋的荷兰橙色 Air 缓震配置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后跟夹上的凹痕仿照龙鳞的排布方式,可带来非凡抓地力,且与下方 Air 缓震配置的几何形状完全一致,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看清楚这一特色。
在早期原型中,后跟夹的纹理与下方缓震配置的纹理并不一致,因此 Nike 运算设计师制作了一个新的样品,并对图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使“龙鳞”与缓震配置的几何形状完美契合。 此外,在高磨损区域,这个图案通过运算得到强化,而这一见解则提炼自 NSRL 采集的大量网球试穿测试数据。
“没有多少人会看到这些最终设计背后所倾注的大量心血。”设计师说道, “重要的是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