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llage of Nike Air prototypes in sail with a total orange air unit.](https://media.about.nike.com/img/313a7cb0-81f4-4292-9b3e-c6286ddd1cea/creating-the-unreal-how-nike-made-its-wildest-air-footwear-yet.jpg?m=eyJlZGl0cyI6eyJqcGVnIjp7InF1YWxpdHkiOjEwMH0sIndlYnAiOnsicXVhbGl0eSI6MTAwfSwiZXh0cmFjdCI6eyJsZWZ0IjowLCJ0b3AiOjAsIndpZHRoIjozMjAwLCJoZWlnaHQiOjE4MDB9LCJyZXNpemUiOnsid2lkdGgiOjM4NDB9fX0%3D&signature=599206205bca8b9b91410aa470329dd388ba4b14e777cb6faccf295cd1677491)
在俄勒冈州比弗顿勒布朗·詹姆斯创新大楼的第二层, Nike 设计师们围在一张桌子旁,正在研究专为维克托·文班亚马 55.5 码的双足设计的 3D 打印原型鞋。
这双鞋看起来和这位身高 2 米 23 的前锋一样魔幻。 鞋面嵌入了形如大脑的密实几何图案,灵感源自去年夏天选秀之夜文班亚马脖子上戴的铋晶项链,当时他以第 一顺位被联盟选中。 首次应用于篮球鞋的裂隙状 Nike Air 缓震配置从鞋外侧中足一直延伸到外底,恰似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裂缝。 在这款鞋中,Air 缓震配置不仅起到足底缓震的作用,而且可以妥帖包覆文班亚马的双足,助他在应战时轻松驾驭剧烈的侧向运动。 正如它背后的运动员,这款原型鞋的每一个特色都极具颠覆性。 这样的设计此前从未出现过。 但它仍需改进优化,并提升迅疾度。
这款超大码原型鞋以帆白为底色,并为 Air 缓震配置点缀了 Nike 标志性的荷兰橙。设计团队的成员互相分享了对鞋款的详细反馈。 设计师们希望用更深的渐变色来装点缓震配置,以此凸显橙色内部宝石般的纹理。 有人注意到,对这款原型鞋来说,图案的凸纹深度略浅,而且纹理上的投影没有捕捉到光线。
“我们能打印一个新版本的 Air 缓震配置吗?”一位设计师问道。 “能让凸纹深度加深吗?”项目经理匆匆记下这些意见,然后穿过走廊,冲进概念创作中心,将这些更改输入大型 3D 打印机。 在他身后的巨大房间里,针对其他 12 款鞋的设计评审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环绕着这个房间的是 13 块巨大的情绪板,每一块情绪板专用于一位运动员的原型鞋,有 2 米 4 高,几乎都被数字渲染图、草图和材料样品占满。
“我真的希望这个项目激起的是对无限潜力的觉知。”
Nike 首席创新官 John Hoke
正是勒布朗·詹姆斯创新大楼里的设计工作室,孵化了 A.I.R. — Athlete Imagined Revolution,它是 Nike 设计师与创新者团队携手品牌 13 位精英运动员进行联合创作的全新过程,其中包括文班亚马、沙卡里·理查森和基里安·姆巴佩。 A.I.R. 汇集全球精英运动员和 Nike 创新者,依托以 AI 为重点的前沿技术,共创 Air 的未来。
也许,Nike 历史上从未有过哪个项目能联结如此多的新时代学科领域,汇聚设计师、运动员以及新技术来建立全新的设计过程。 让想象在 Nike Air 这块空白画布上驰骋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Air 之美妙在于它永远没有终章。 它是我们不断创新、永不止步的明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 Air 的某些狂野创想已不再是幻梦。 在全球都在为巴黎奥运会做准备时,Nike 与运动员展开合作,让他们的想象力尽情驰骋,酝酿对 Air 的全新构想,这一时机也恰到好处。
“这些原型鞋要想大获成功,必须燃动激情。”Nike 首席创新官 John Hoke 说道, “它们必须唤起人们对认知边界以外事物的敬畏心、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我真的希望这个项目激起的是对无限潜力的觉知。 Nike Air 这项技术面世已近 50 年之久,但它依旧年轻。 我们正处于驾驭 Air 潜能的转折点上,力求让它得到充分诠释。 而这些原型鞋告诉我们,前路漫漫。”
作为 Nike 全球总部的先进创作中心,这座大楼里所使用的 A.I.R. 设计技术将运算能力的最远端、制造能力的最尖端和人类工艺最受启迪的那一面延伸到了极致。 这些原型鞋展现出 Nike Air 充满想象的无限可能,但又立足于特定的现实,即运动员发挥表现、奋力比拼的运动世界。
A.I.R. 正在为 Nike 的精工细作书写新的定义:将顶尖创意人才的专业知识与前沿设计工具相结合,以前所未见的独特方式为运动员服务。
![A grid of AI generated images that were used as concept inspirations. Generated images include robotic arms, a desert sand dune landscape during sunset, a man wearing a full face mask, a path lined by green trees, a futuristic world with blue screens with kids running, a white and orange dragon, a black jet, an under ground tunnel lit up with orange and blue lights, wavy strands of beads, and a person wearing a white puffer fish spiked top.](https://media.about.nike.com/img/eedb094c-3397-4eb8-af02-65f3326f248c/creating-unreal-grid-2.jpg?m=eyJlZGl0cyI6eyJqcGVnIjp7InF1YWxpdHkiOjEwMH0sIndlYnAiOnsicXVhbGl0eSI6MTAwfSwiZXh0cmFjdCI6eyJsZWZ0IjowLCJ0b3AiOjAsIndpZHRoIjoyMzYyLCJoZWlnaHQiOjE1NzV9LCJyZXNpemUiOnsid2lkdGgiOjM4NDB9fX0%3D&signature=198a02cde34434a642c319b5514514949cbe6b13a95def62b11c4a6a1ee1ddba)
在一下午的时间里,通过一系列生成式工具的层叠,就能创作出数百个概念,以上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首先,Nike 创新者组成若干设计团队,分别对接 13 位 Nike 运动员,覆盖四个运动领域:田径、世界足球、篮球和网球。 Nike 做任何事的第一步都是倾听运动员心声。 团队与运动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深挖细究的问题, 以了解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鞋类设计。 他们想要更保守还是更奔放的设计? 想要全面型还是突出单个组件的设计? 想要整体单一化还是分形设计? 还有更多问题则涉及运动员的背景情况。 什么样的人、地方或事物能给他们带来启发? 鞋款怎样才能切实体现运动员的特质? 他们的个性气质、运动风格、外在形象。 方方面面。 在这倾听的过程中,我们百无禁忌。
Nike NXT 数字产品创作副总裁 Roger Chen 表示,这样做能够触及“运动员实情”,让我们对设计有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帮助运动员在思维、感受和运动表现层面都达到出色水准。在 Chen 看来,这个词是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基石。 他说,当一名短跑运动员站在 100 米赛跑的起跑线上时,她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包括她的钉鞋在内的每一个元素都为她的胜利做好了准备——这就是 运动员实情。 这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数据点,需要双方的极度信任。
“触及运动员实情需要真挚的关系。”Chen 说道, “你需要明白你在为谁服务。 Nike 所做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运动员的了解程度。”
设计师们整理出运动员的回答后,通过详细的 AI 指令提示词反复输入这些回答,以完善他们的想法。 指令提示词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令人目不暇接:AI 在一瞬间为每个运动员创作了数百个视觉作品实例,为 Nike 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灵感点,而这些灵感点将幻化成 13 个最终原型。
在 Chen 及其团队看来,AI 生成的输出结果变成了工具,能更快、更具象化地帮助他们加深与运动员的关系。
“AI 使我们的创作过程呈指数级增长。”Chen 说道, “过去,创作这些设计起点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在分秒之间创作出来。 我们把 AI 比作更尖、更智能的铅笔。 设计师仍然扮演着运笔的角色。 你如何使用这支铅笔,决定了你能创造出怎样的神奇。 我们向这些生成式程序灌输了大量信息,以期得到反馈结果,而它们做到了。 但如果团队没有深度倾听运动员的心声,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在对数以百计的 AI 视觉作品进行评估后,团队放下智能笔,做起了他们最擅长的事:精心设计以匹配冠军表现。 13 支团队将 AI 图像的形态、纹理、生成式图形,甚至整个 AI 图像界用作灵感来源,最终聚焦于三个前卫的鞋款概念,给予 Air 崭新诠释,但这一过程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 在有些情况下,设计师不得不对抗 AI 算法的偏见,创作出围绕 Air 的同质化概念。
“我们注意到,很多 AI 图像对 Air 的诠释都受到相似的流动美学束缚。”Chen 说道, “程序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以更有机、更具流动性的形式来表现 Air。 我们专注的灵感点则能推动每个概念朝特定的、独特的方向发展。”
设计师们敲定三个概念后,接下来就要着手获取最终反馈,即运动员评估。 大家讨论了这些概念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他们出于美学、功能或表现力的目的而希望考虑的特色。
Chen 回忆起团队与埃鲁德·基普乔格的一次早期会谈,当时这位马拉松运动员对初期概念提出了反馈意见。 当时鞋款的末端镂刻出深圆的倾斜式后跟,就像薄底竞速鞋上的碳纤维弹簧。 从纸面上看,这种空气动力学设计似乎稳操胜券。
基普乔格一声不响地仔细研究了数字渲染图,然后拿出一张笔记纸,开始自己绘制草图。
基普乔格自己绘制了一版概念,但增加了一点变化。他请团队将镂刻区与后跟相连。 Chen 说,他的理由是跑步时不平整野径路面的碎石会被弹簧状的鞋底卡住。 “他看到了鞋子在训练环境中使用时会出现的问题,而我们尚未考虑到。”
当每位参与者(设计师、运动员和 AI)都能对非预期假设提出质疑时,创新设计就会应运而生。 在 Chen 和设计团队听取 100 米冠军沙卡里·理查森对其概念的反馈意见时,她对设计用了一个形容词:优雅。
“说到沙卡里,你会想到力量、强大和决心。"Chen 说。 但当设计团队与沙卡里谈及其概念时,她告诉设计师自己并不想要看起来很有气势的战靴。 “她的梦想是让她的双足与钉鞋的外底结构合而为一、和谐一致,这就是为何我们着重于将足底缓震配置与鞋面和腿套巧妙融合。”Chen 说道,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的运动员如何同时体现出这么多特质。 我们希望他们的原型鞋也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项目的一个亮点在于,让拥有不同想法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创作......以 Nike 特有的方式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创造新事物。”
Nike NXT 数字产品创作副总裁 Roger Chen
设计师收到运动员的反馈后,下一步就是把想法落到实处。 凭借各自的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团队投入到创作原型的细致工作中,他们称这种本能为“直觉阅读”。
AI 程序反馈的许多灵感点都有趣得超乎想象。 如果将这些灵感点转化为原型,鞋款将无法承受种种严酷考验,例如在闷热的墨尔本硬地球场上进行三小时网球比赛,或者在极考验体力的整场 NBA 比赛中驾驭全方位运动。 这看起来像一双篮球鞋吗?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对自己发问,如果不像,为什么不像? 相反,一个成功的原型隐隐显现着成为真正高性能产品的潜能,会让团队不禁自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 A.I.R. 的哪些见解有朝一日能帮助塑造未来的产品? 为了得到答案,团队利用 Nike 掌握的各种先进工具来创作原型,如沉浸式 3D 草图、运算设计、3D 打印和模拟,以及手工草图等传统方法。
以残奥会网球运动员蒂德·德·格鲁特为例。 蒂德需要让她的双足牢牢稳固于轮椅中,她所穿的鞋款不能让她在比赛中分心。 团队不能如传统意义上那般将 Air 用作足底缓震,但 Air 的表现形式仍需忠于她的设想。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设计的鞋子可以快速、方便地夹在轮椅中,使她稳固在位,类似于自行车运动鞋,同时在鞋面上使用 Air 来提供她所需的包覆性。 借助模拟等数字方法,设计师可以在打印出真正的原型之前,通过科学运算测试德·格鲁特鞋款的支撑力、包覆性和耐穿性。
“这个项目的一个亮点在于,让拥有不同想法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创作,将不同技能与技术层层相叠。”Chen 说道, “我们一直在互相学习。 以 Nike 特有的方式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创造新事物。”
Nike 出众的制造能力使团队能够快速生产实体组件,以便当面实时评估设计形态。 Nike 设施的全部能力会在此时展露无遗,无论是概念创作中心用于验证设计理论的快速 3D 打印机,还是可根据运动员建议塑造前所未见的 Air 缓震配置的 Nike Air MI 机器( 位于距离全球总部 1.61 公里的一栋大楼内)。
制造还会带给设计过程另一个好处:看到真实物体中的细微瑕疵,然后加以改进。
网球职业运动员郑钦文的概念灵感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Nike Air 以蟠龙的形态出现,提供支撑力和包覆性,龙鳞的设计则可带来经久耐穿的抓地力。
画面回到工作区,一位设计师举起钦文的样品,桌子上方的灯光让蜿蜒盘旋的荷兰橙色 Air 缓震配置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后跟夹上的凹痕仿照龙鳞的排布方式,可带来非凡抓地力,且与下方 Air 缓震配置的几何形状完全一致,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看清楚这一特色。
在早期原型中,后跟夹的纹理与下方缓震配置的纹理并不一致,因此 Nike 运算设计师制作了一个新的样品,并对图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使“龙鳞”与缓震配置的几何形状完美契合。 此外,在高磨损区域,这个图案通过运算得到强化,而这一见解则提炼自 NSRL 采集的大量网球试穿测试数据。
“没有多少人会看到这些最终设计背后所倾注的大量心血。”设计师说道, “重要的是我们做到了。”
运动员概念定案
设计过程会不断重复,设计师们会收集更多关于样品的反馈意见,改进原型细节,打印更多组件,并在必要时重新回到绘图板。 工作区内展示运动员最新样品的情绪板被取下后,只需数小时就能用最新的渲染图和材料重新制作。 当这个前所未见的设计过程收尾时,Nike A.I.R. 原型鞋已准备好在巴黎崭露头角。 这就是迭代过程的教科书式定义, 同时也昭示着创作过程,每个过程都好像把一块石头从各个角度精心打磨,最终显露出隐藏其中的艺术品真容。
在 Hoke 看来,从项目做创意简报的那一刻起,它就承载着与其缩略词 A.I.R. 的含义一样高远的愿景。 运动员是 Nike 设计创作的核心对象,Hoke 表示。 想象是 Nike 从 AI 这一合作工具中收获的灵感。 革命意味着 Nike 的工作方式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熟练掌握生成式工具,让我们能够以无可比拟的独特方式倾听运动员心声。”Hoke 说道, “如果这方面技能不熟练,AI 创作的设计可能会平平无奇。 但是在倾听运动员心声后,AI 创作概念的能力由我们来掌控,利用它来触及运动员的核心需求,建立全新的设计过程。 我们可以全心投入到一款产品的设计中,而 AI 则成了我们的创意合作者。”
事实上,Hoke 表示,像 AI 这样的新兴工具让 Nike 设计师能做的远比倾听多得多。 他将此称作参数式创新,从参数式设计衍生而来。 算法根据输入信息快速生成原始概念,然后过程停止。 在这里,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具有线性和交互性,几乎类似于接力赛中的接力棒交接。 A.I.R. 让 Nike 设计团队面临挑战,他们要与生成式工具建立全新的迭代关系,不断打磨程序和人之间的输入信息,改良鞋款特色,直至设计与运动员的核心内在相通。
Hoke 认同,以无比独特的方式去倾听要从真挚的关系开始,对于这一点,Nike 自 50 多年前公司创立之初就已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他看来,让人耳目一新的是,Nike 设计师将 AI 和他们与运动员的关系相结合,实现创作的“速度和精准度”,有时甚至令人惊叹。 Nike 设计的未来并不在于工具, 而在于 Nike 与工具的关系,以及这些工具在加深运动员与设计师的关系上所发挥的桥梁作用。
在 4 月 11 日的 Nike On Air 特别活动中,这 13 款颠覆认知的原型鞋在灯光基座上惊艳亮相,掀起了活动的高潮。 有句话 Hoke 说得很对。 A.I.R. 才刚刚启幕。
“从前已成过往。”他说道, “未来,颜值、性能与想象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