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

深入 Nike Mind 幕後:且看團隊如何將神經科學化為創新鞋款

  • 2025/10/23
  • Words:
  • Photos:

神經科學家、運算工程師和工業設計師坐在桌旁,專心研究最新的腦電圖 (EEG) 和壓力圖數據。而走廊另一端,壓力板感應著穩健的步伐,動態捕捉感測器同時亮起,展開新一輪測試。

這不是 NASA 的實驗場景,也不是好萊塢科幻大片,而是 LeBron James 創新中心和頂樓 Nike Sport Research Lab 的日常。數十位科學家、工程師和設計師齊聚一堂,合力研究人體表現的每一個環節。 

雖然很多人知道這項設施的存在,但鮮少有人了解這裡工作的全貌,也不知道研究範圍不只包括身體,還有心理層面。在世界知名神經研究員的帶領下,Nike 的 Mind Science 團隊全力探索大腦與身體之間的互動,塑造運動表現的未來。

他們最新的突破成果 Nike Mind 是一款歷經十多年打造的感應鞋底,重新定義運動員的備賽和恢復模式。 

我們與七位 Nike Mind 團隊成員坐下來聊聊,了解這項備受期待的科技如何從構想走向成品。

「我們有神經科學家、知覺研究員、生理學家和工程師,大家通力合作。我們能迅速製作原型、與運動員一起測試並反覆改良,這是別人無法比擬的速度。這項能力正是 Nike 的獨特優勢。」

NSRL 首席研究員 Graeme Moffat 博士

神經建築師:GRAEME MOFFAT 博士
Nike Sport Research Lab 首席研究員

身為 Nike Mind Science 團隊的首席研究員,Graeme Moffat 負責主持 Nike Mind 的神經科學研究,工作包括解析腦電圖數據、壓力圖和肌肉訊號,了解感官對專注力和運動表現的影響。他發揮腦機介面研究的專業,將知覺科學轉化腳底感受得到的設計原則。對 Moffat 來說,這不僅是一雙新鞋,更是要證明身心靈能透過感官一起訓練。

想要擺脫大腦的束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回歸身體,積極用感官感受。透過 Nike Mind,我們在大腦中看到感覺動作網路的活動增加,與放鬆警戒狀態相關的阿爾法波振盪也升高。 

腳底和手的皮膚一樣特別,機械性刺激受器數量是其他多數部位的 10 到 20 倍。這些受器是身體感覺與探索世界的管道。為了配合這點,Nike Mind 的每個節點都能獨立移動,透過微幅位移從腳底傳導力量,讓你與地面的連結更加直接。

我們利用感官科學決定 22 個節點的配置。我們測量了「兩點區辨閾值」,也就是兩次觸碰要相隔多遠,身體才感受得到是兩個不同的點。我們依照測量結果畫出腳底受器的密度分布圖,所以前掌的節點才比較密集,而腳跟部分比較稀疏。

我們採用各種工具,包括腳底壓力感測器、下肢肌電圖和人類腦電圖。運動員穿著 Nike Mind 及對照鞋行走時,我們測量他們前中後三個階段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大腦活化和振盪模式有明顯差異,代表這雙鞋的感官系統確實活化了大腦。這種從感官出發的設計是全新的製鞋法,團隊花了將近 10 年研究與反覆試驗,才得以實現目標。

這是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技術,就像在鞋裡內建一張防疲勞地墊。穿起來感覺超棒,一整天下來根本不想脫鞋。

Mind Science 團隊相當特別,我們有神經科學家、知覺研究員、生理學家和工程師,大家通力合作。這種跨領域的組合在 Nike 這樣的公司並不常見,卻讓我們能迅速從科學深度分析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創新。我們能迅速製作原型、與運動員一起測試並反覆改良,這是別人無法比擬的速度。這項能力正是 Nike 的獨特優勢。

「過去 45 年,Nike 的研究都著重於脖子以下,但接下來的 45 年會將大腦納入重點。」

Mind Science 部門首席研究員 Trevor Barss 博士

大腦繪圖師:TREVOR BARSS 博士
Mind Sciences 團隊首席研究員

Trevor Barss 與 Moffat 並肩合作,推動了為 Nike Mind 打下基礎的神經科學研究。他是一名感覺神經學家,專精於神經生理學,運用 EEG 等工具研究觸覺回饋如何改變大腦活動模式,並探索運動、專注力與意識之間的訊號連結。團隊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穿上 Nike Mind 鞋款時,感覺運動區活化與阿爾法波節律明顯改變,而這些觀察持續影響著 NSRL 研究心身連結的方法。

過去 45 年,Nike 的研究都著重於脖子以下,但接下來的 45 年會將大腦納入重點。 

我的工作是研究運動員穿上這雙鞋時,大腦活化的特殊面向。我們測量了活動前中後的腦電活動,並將這些數據對應到感知資料。我們的目標是將運動員口述的感受,與我們在神經學上觀察到的現象連結起來。

我們發現,主觀感受與神經科學的結合正是這項工作的強大之處。你或許能在大腦某個區域偵測到活動增強,但如果不了解運動員的感受,就無法判斷這是好是壞。也就是說,兩者結合才有意義。

剛到 Nike 時,我對這裡的工作環境非常驚豔。在很多研究機構中,如果想和不同領域的專家交流,你得先寄信、排時間,然後慢慢等。但在這裡,我只要走過三個辦公桌,就能直接世界級的生物力學、生理學或材料科學專家對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不同領域的無縫接軌是這個實驗室的優勢。神經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與開發人員並肩合作,即時測試、反覆調整並相互學習,打破單打獨鬥的侷限,激發出眾志成城的創意靈感。

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領域的起跑點。方法已經有了,但要應用在鞋款與服裝上,依然是未知的領域,每一次實驗都會遇到新的問題與挑戰。

我覺得最激勵人心的是,能與這群同樣充滿好奇心的高手一起工作。當深厚的科學專業知識與創意的設計思維結合,就能開創無限可能,重新定義「運動表現」。

展望未來,前途無量。我們全身都是感官受器,只要改變感覺輸入,就是在與神經系統互動。藉由深入研究這種連結,我們有望開創全新的模式,支持運動員覺察、專注與恢復。

「對我來說,這是一份我從未想過的夢幻工作。我居然能將艱深的技術研究,與設計師、運動研究員及其他專家的創意結合在一起。」

資深運算工程師 Elizabeth Raissian

工程奇才:ELIZABETH RAISSIAN
機能工程資深總監

Elizabeth Raissian 在 Nike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Lab 的工作結合了產品機能與電腦程式碼。她和團隊做出 Nike Mind 的數位架構,以利大規模量產。他們運用有限元素分析 (FEA) 與模擬工具,模擬每個節點、彎曲點與壓力區在腳下的行為。這些模型有助於精準調校感官設計,讓每個尺寸與步幅都能有一致的觸感與回饋。

真正的突破在於利用運算法解決了量產難題。Nike Mind 是由許多小零件組成的大系統,我們寫了指令碼,決定每個節點在運動表現上的最佳位置,以及如何確保這些位置能穩定量產。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位運動員無論鞋碼大小,都能有同樣的體驗。我們使用 FEA 測試節點的大小、高度和材質等變數,找出感覺過強與過弱之間的黃金比例。一旦確定後,就能依比例調整各尺寸,確保產品從頭到尾感覺一致。

對我來說,這是一份我從未想過的夢幻工作。我居然能將艱深的技術研究,與設計師、運動研究員及其他專家的創意結合在一起。工作了 23 年,我依然熱愛這份工作,從未感到無聊。

最讓我興奮的是工具進化的速度。我們過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有了新科技,更能做出十年前無法想像的事。這改變了我們對產品的思維,也為未來開啟了全新可能。

「有時我們會想這太困難了,也許辦不到。但我們總會是問自己:我們真的盡力了嗎,還是有別條路可以走?」

鞋款開發人員 Sean Lu

造橋者:SEAN LU
鞋款開發人員

二十年多來,Sean Lu 幫助 Nike 將最大膽的概念從原型帶向量產。身為開發人員,他彷彿創新與量產之間的關鍵橋樑。以 Nike Mind 來說,他必須解決前所未見的量產挑戰,包括設法製造並結合 22 個獨立的緩震節點,同時維持這項劃時代的精準知覺設計。

我擅長透過專案管理與領導力,與不同部門密切合作,讓設計得以實現。我的最大目標是達到團隊與產品雙贏的局面,確保產品符合企劃要求、設計初衷,並通過測試與驗證。

在這之中,最大的挑戰是以一致的方式生產並安裝 22 個獨立節點。一般鞋款可能只有五六個主零件,而我們這次卻有 22 個,每個都必須精準製造並牢固結合。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截然不同的製鞋工法。

一個關鍵突破是彈性中底板。一般鞋款的中底板是硬的,但這次必須能多向延展,讓節點自由移動並傳遞感受。沒有它,整個系統就無法運作。

有時我們會想這太困難了,也許辦不到。但我們總會是問自己:我們真的盡力了嗎,還是有別條路可以走?只要達成目標、造福運動員,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我最喜歡這項新技術的地方,就是它代表了未知,提醒著我們,表現不僅僅是追求更快的速度,更是更豐富的感受、更深刻的思考,重新連結當下的每一刻。」

創新部副總裁暨創意總監 Eric Avar

創意先鋒:ERIC AVAR
創新部副總裁暨創意總監

鮮少有設計師像 Eric Avar 一樣,對 Nike 的視覺與機能語言有著深刻的影響。從 Foamposite、Free 到 Kobe 系列,他在數十年間為品牌打造了無數個代表性鞋款。如今,他加入 Nike Mind 計畫,將複雜的神經科學轉化為設計概念。他關注的重點包括追求簡約、維持好奇心,創造出能喚醒身體自然動作連結的鞋款。

這次的計畫之所以更上一層樓,是因為我們有機會拋開傳統鞋款的既有認知。我們並非追求推進力或飛躍感,而是探討如何打造腳底更自然的感官體驗,藉此強化身心連結,讓運動員能感到平靜、專注並活在當下。

我負責引導創意願景,將科學、藝術與故事大大小小的細節串聯起來。當這些層面彼此相連,最棒的創意就會誕生。我的任務是幫助團隊找到方向,讓科學帶來的感受透過鞋款展現出來。

這個計畫的每個面向都是前所未見;新的科學、新的工程,以及新的設計語言。實驗室的每一項觀察都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材質與幾何結構的看法,每個原型也都激發了科學家的好奇心。正是在這種持續的交流中,突破才得以實現。

機能設計就像平衡木。緩震太多會失去感受,感受太強又會令人不堪負荷。我們的挑戰是找到舒適、明確與覺察之間的和諧。

這彷彿一片全新的未知疆域、一種全新的機能典範。我們用科學證明成果,同時也在直覺中探索。當我們越結合好奇心與專業,越能發掘更多神奇之處。

我最喜歡這項新技術的地方,就是它代表了未知,提醒著我們,表現不僅僅是追求更快的速度,更是更豐富的感受、更深刻的思考,重新連結當下的每一刻。

「如果身體是引擎,心理就是駕駛。透過 Nike Mind,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位駕駛變得更加敏銳與清晰。」

NIKE, Inc. 科學長 Matthew Nurse 博士

總指揮:MATTHEW NURSE 博士
NIKE, Inc. 科學長

Matthew Nurse 擁有生物力學、生理學與機能研究背景,主持 Nike 多項劃時代科學創新。身為科學長,他從跨領域角度督導 Nike Mind 計畫,協調科學家、設計師與工程師,讓各個環節緊密配合。

大多數人無法完全體會身體感官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雙腳。腳掌上有成千上萬個受器,持續向大腦傳遞平衡、位置和空間感知的資訊。這是第一款試圖影響這類感官回饋的產品,有助運動員保持專注並提升環境覺察。

如果身體是引擎,心理就是駕駛。透過 Nike Mind,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位駕駛變得更加敏銳與清晰。現在體能訓練不再獨大,心理準備也同樣重要,而在這一方面,我們才剛站上起跑點。

科學與創意必須一起進步。科學不應限制夢想,卻仍有助於聚焦目標。有些概念其實不新,但我們現在才有能力設計與製造,讓概念成真。獨立浮動節點透過壓縮和旋轉,將感官資訊傳遞給大腦。這項技術在 20 年前是天方夜譚,現在卻是可能的。

一切從運動員回饋出發。我們經過數百次調整,微調節點數量、密度、彈性與配置,確保感覺足以引起注意,但不會讓人分心。感覺必須「剛剛好」,而這種平衡只有運動員才能告訴我們。

Nike Mind 的美妙之處在於,不僅心理層面有依靠,身體也真的「穩穩扎根」。我們運用 EEG 等工具,測量與專注及當下意識有關的大腦區域活動變化。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展現並證明,鞋款結構可以影響心理層面。

這只是我們跨出的第一步,數十年來我們都專注於身體。但從現在起,我們會把心理層面一併納入視野,開創運動員的無限可能。

「我們花了 10 年才解決感官鞋款的難題,但每一次嘗試都有寶貴的收穫。正是這份耐心和毅力,不斷追問加上充足的資源,我們才終於成功破解了它。」

鞋款創新計畫總監 Bryan Youngs

問題解決高手:BRYAN YOUNGS
鞋款創新計畫總監

Bryan Youngs 在鞋款領域耕耘超過 20 年,擅長將創新理念化為可量產的產品。他在 Nike Mind 計畫主導量產工作,將手工製作的感官原型轉變為能夠持續穩定生產的系統。他彷彿先進創新技術與全球製造規模之間的媒合劑,確保設計概念能從實驗室的試驗順利走向產品上市。

感官鞋款的概念已存在十多年,但量產一直是個難題。多年來這始終停留在手工製作階段,難以大規模量產。但在 Mind 計畫中,我們必須突破瓶頸,與製造夥伴合作,打造既能維持複雜鞋底結構又能量產的產品。

我們和製造夥伴共同開發出一套系統,將由數十個零件組成的繁複組裝流程,簡化為幾個關鍵步驟。這項改變讓我們得以重現早期原型中運動員喜愛的感官體驗,同時達到量產的標準。

我們願意挑戰最棘手的問題,這就是 Nike 的獨特之處。過去 10 年,我們雖然無法解決感官鞋款的難題,但每次嘗試都讓我們學到更多。正是我們願意不斷追問,加上耐心和毅力,我們才終於成功破解了它。這兩款新產品只是剛開始,我們還會繼續努力。

  • 特色
  • 雜誌
  • 使命
  • 公司
  • 新聞中心
      • © 2025 NIKE, Inc. 版權所有